分类: 烹饪方法(技法)

刘大厨烹饪方法频道介绍美食烹饪方法,烹调技巧等做菜方法

  • 炒-烹饪方法

    炒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烹调方法,它主要是以油为主要导热体,将小型原料用中旺火在较短时间内加热成熟、调味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炒也指当今社会上有的人买进卖出以获利,如炒楼、炒股;为扩大影响而反复宣传,如炒歌星、炒作家;解雇、辞退员工,如炒鱿鱼。所谓“炒”,就是将食物原料放入锅中加热并随时翻动使之成熟的一种烹制方法,适用于对经过加工处理的丝、丁、片、末、泥等小型原料的烹制。按热传递介质分,有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等;按对菜肴质地的要求分,有生炒、熟炒、小炒和软炒等。“炒”的热传递介质多为油脂。“炒”这种烹饪技法,离不开火、锅和油脂。桥头三嫩能体现川菜烹制中小锅单炒,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火短炒,一锅成菜的特殊风格。”

    一、炒的烹饪技法介绍

    由于炒一般都是旺火速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料的营养成分。炒是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烹制食物时,锅内放少量的油在旺火上快速烹制,搅拌、翻锅。炒的过程中,食物总处于运动状态。将食物扒散在锅边,再收到锅中,再扒散不断重复操作。这种烹调法可使肉汁多、味美,可使蔬菜嫩又脆。当然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操作方法是先将炒锅或平锅烧热(这时的锅热得滴上一滴水都会发出唧唧声)注入油烧热。先炒肉,待熟盛出。再炒蔬菜、再将炒好的肉倒入锅,兑入汁和调料,待汁收好。出锅装盘上台。因炒菜是开饭前才进行制作的,所以每餐不要准备两个以上的炒菜。

    二、炒操作要点

    1、适用于炒的原料,多系经刀工处理的小型丁、丝、条、片、球等,大小、粗细要均匀。原材料以质地细嫩,无筋骨为宜。

    2、操作过程中要求火旺、油热,锅要滑,动作要迅速。

    3、炒的做法一般不用淀粉勾芡。

    三、炒法分类

    1、生炒生炒又称火边炒,以不挂糊的原料为主。先将主料放入沸油锅中,炒至五、六成熟,再放入配料,配料易熟的可迟放,不易熟的与主料一齐放入,然后加入调味,迅速颠翻几下,断生即好。这种炒法,汤汁很少,清爽脆嫩。如果原料的块形较大,可在烹制时兑入少量汤汁,翻炒几下,使原料炒透,即行出锅。放汤汁时,需在原料的本身水分炒干后再放,才能入味。

    2、熟炒熟炒一般先将大块的原料加工成半熟或全熟(煮、烧、蒸或炸熟等),然后改刀成片、块等,放入沸油锅内略炒,再依次加入辅料、调味品和少许汤汁,翻炒几下即成。熟炒的原料大都不挂糊,起锅时一般用湿团粉勾成薄芡,也有用豆瓣酱、甜面酱等调料烹制而不再勾芡的。熟炒菜的特点是略带卤汁、酥脆入味。

    3、软炒(过油又称滑炒)先将主料出骨,经调味品拌脆,再用蛋清团粉上浆,放入五、六成热的温油锅中,边炒边使油温增加,炒到油约九成热时出锅,再炒配料,待配料快熟时,投入主料同炒几下,加些卤汁,勾薄芡起锅。软炒菜肴非常嫩滑,但应注意在主料下锅后,必须使主料散开,以防止主料挂糊粘连成块。

    4、软炒(过水也称水炒)将液体原料如牛奶掺入调料,辅料拌匀,或将加工成蓉泥的原料加汤水调匀,用中小火少量温油加热炒制而凝结成菜的烹调方法。或将鸡蛋调散成为液体状态加入调料和辅料拌匀不用油而用汤水炒制凝结成菜的烹调方法,也称水炒。工艺流程:选料→切配→挂糊→炸制→调味→装盘原料经过挂糊油炸表层变脆,原料在炒制中又吸附了芡汁的滋味,形成了外焦里嫩滋味浓郁的特色。口味小甜小酸成鲜。代表菜: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虾仁。

    5、煸炒(又称干煸)干炒是将不挂糊的小型原料,经调味品拌腌后,放入八成热的油锅中迅速翻炒,炒到外面焦黄时,再加配料及调味品(大多包括带有辣味的豆瓣酱、花椒粉、胡椒粉等)同炒几下,待全部卤汁被主料吸收后,即可出锅。于炒菜肴的一般特点是干香、酥脆、略带麻辣。

    6、焦炒将加工的小型原料腌渍过的油根据菜肴的不同要求,或直接炸或拍粉炸或挂糊炸再经用请汁或芡汁调味而成菜的技法。工艺流程:选料→切配→喂味→拍粉或挂糊→炸制→炒制调味→装盘焦炒分挂糊和不挂糊,但都必须炸焦炸透,调料即用清汁也可用芡汁,但让原料充分吸收,保持菜肴味浓韧脆,焦香。口味咸鲜采用卧汁方法,不用糖、醋而焦熘加糖醋,代表菜焦炒海鳗丝。

  • 卤水添汤续料 六大高手支招

    我曾经在卤水+熏酱培训班的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过添汤续料的公式,但那种模式相对“机械”,一些不擅长计算的学员难以掌握,最近我又整理出了一套更易操作的“优化版”。

    卤货有“冷出锅”和“热出锅”之分,前者是指先卤后泡,食材出锅时是冷的或温的,既可凉吃,也可回热食用,后者即“鲜卤现捞”,需趁热出锅。

    以“冷出锅”的大件食材如整鸡、整鸭、肘子等为例,一般需要浸泡一晚,第二天早晨上班后再捞出。调制第一锅卤汤时,盐度比例是1斤卤水(指的是卤汤和所卤原料的总重量,下同)放10克盐,香料比例是1斤卤水放打碎的香料4克或整颗香料6~8克。在卤制第二锅时,假设需要下原料100斤,续高汤20斤(三锅以后即可改用清水),那么加盐量就是(100+20)×10=1200克,香料碎的用量是(100+20)×4=480克,后续添料,以此类推。打碎的香料出香迅速、一次释放,无须循环,因此便于计算续料比例。需要注意的是,香料打碎后应装入自封袋密闭保存,或者现用现打,以免香气流失。

    “冷出锅”的小件食材,添料比例与大件食材相同,但如果像后者一样整晚浸泡肯定过于软烂,咸度也会偏高,必须根据食材大小来调整时长,例如,琵琶腿自下锅开始计时,约4小时后捞出,大鸡腿则需要6小时。

    所谓“热出锅”,即产品卤完后趁热捞出,无须浸泡,如广式“豉油鸡”,还有近两年流行的“鲜卤现捞”产品,均属此列。由于没有浸泡流程,入味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盐度一定要高,比例约为1斤卤水兑15克盐,续料时也按此比例添加,香料碎的用量则与“冷出锅”相同。“热出锅”的产品优势和不足都较为明显,优势是口感好、香气浓,原因之一就是卤水含盐量高,食材下锅后迅速排出水分、肉质收紧,且趁热食用,香气袭人;劣势是失水量大、出成率低,以酱牛肉为例,如果煮完马上捞出,出成率会低至50%!因此经营鲜卤现捞品牌的商家多选用带骨食材,以尽量降低损耗率,另外,现捞产品很少论斤称量,多按个、只、件出售。

    卤货增重,

    灵感来自发海参
    我攻克“卤货增重”这个难题,是从涨发海参得来的灵感。煮海参时,为什么要根据成熟度逐个筛选?这是因为煮透的海参涨发特别快,而如果火候不到,泡三四天都“长不大”。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卤肉增重,熟得越透、“复原”越快,将卤至熟软的牛肉、猪头肉、猪蹄、羊蹄等等浸泡在盛出的原汤中,放入0~5℃的冰箱中冷藏两天,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成品源源不断吸收带有料香和盐味的汁水,取出时基本能恢复到生料重量的80~90%,有时甚至能超过原重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不适用于先腌后卤的食材,因其本身含盐量高,汤汁自然难以“渗透”进去。

    卤油熬炼 循环入锅

    卤肉香不香,全靠一锅汤,对一家卤味店来说,老汤的养护至关重要,下面给大家提供三条经验。

    首先,老卤经多次使用后,嘌呤含量超标,呈腥物质的浓度也越来越高,卤出的产品容易发黑、发腥、发酸甚至变质,因此,要使老汤真正“循环”起来,就要不断打出原汤、续入新汤(或清水),一般每两三天便需要打出老汤的1/3或1/4,这样才能稀释其中的“不良”物质和气味。打出来的卤汤不要浪费,可以用来卤素菜、豆制品等。

    其次,熬炼卤油,清除异味。卤制肉类,尤其是猪头、猪蹄、猪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材,卤汤上层很容易积出厚厚的“卤油”,这层油不是越厚越好,也不是越“老”越好,因其在凝汇香气的同时,也吸附了食材的腥臊异味。当天卤完所有食材之后,卤汤的清理流程如下:第一步,用细密漏滤净锅底残渣;第二步,将上层卤油撇入盆内,自然晾凉后入0℃冰箱冷藏存放;第三步,撇净位于卤油下层、卤汤上层的浮沫,这个“层级”是卤汤变酸的根源;第四步,将卤汤加热至沸腾;第五步,倒入上一批熬炼干净的卤油,厚度约为3~5毫米,其主要作用是阻隔空气,防止细菌进入。

    撇出的卤油在放凉过程中,杂质沉淀到底部,待冷藏凝固成冻后取出,刮净底面这层杂质,放入净锅,加适量葱段、姜片、蒜子、芹菜段、香菜段,小火熬炼至蔬菜金黄、异味去尽,滤净渣子盛入盆内存放,分次添进清理干净并烧沸的卤汤内即成。

    再次,“早晚加热一次”不是万能定律,在执行时要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餐厅的管理再严格,也主要限于上班时间,而养护老汤多是在下班后交由值日小弟操作,这往往成为出现问题的关键时段,一种可能是,他尚未把料渣、卤油、浮沫清理干净就开始加热,另一种可能则是,他沉迷于玩手机而忘记关火,卤汤烧沸后持续加热,就会导致残留的卤油、浮沫融入汤中,成为让卤水变质的元凶。另外,频繁“空加热”也会导致老汤香味流失,应尽量避免。所谓“空加热”,是指不下食材,只加热卤汤,时间一久,老汤中日积月累的精华便随着蒸汽挥发了。在配方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每天至少卤一次原料,而且所卤原料要达到一定数量

    答疑解惑

    Q:添加糖色的用量如何判断?

    A:加糖色时没有具体分量,而是要凭经验判断,我的方法是预留出“汤引子”,下次调汤时与之对比,边加边搅,至颜色相近时即可停止。

    Q:续汤时如何确定是用高汤还是清水?

    A:一般而言,卤制前三锅需要添加高汤,此后再续料时即可加入清水。

    Q:食材下卤汤前是否需要提前汆水?

    A:北方大厨在卤鸡、卤肉时,一般不会提前汆水。这是因为,生料汆烫过程中,血水析出、结成浮沫,在带走腥味的同时,也流失了呈鲜物质,因此我们讲究“汆卤一体”,将原料直接下入卤汤,待汤面将开未开时快速撇去浮沫,将食材中的氨基酸等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在肉内和卤汤中。

    Q:食材加热和浸泡的时长如何测定?

    A:制作卤味的重要本领是学会变通,以上两个时长没有固定数字直接照搬,只能自己测算。以煮制时间为例,既要考虑到加热设备的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到所煮食材的多少,分量越大,保温效果越好。我们现在用的是加热性能良好的卤水专用油汀炉,一般每次卤100只鸡,开锅后煮10分钟即可关火,而如果只煮三五只鸡,那肯定就要加热至断生再关火。

    浸泡时间也应根据所卤食材的差异来调整,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的生长期不同,其质地老嫩、成熟时间都会有所区别。假如到了一批从没用过的新货,那么我从第一锅就要开始“盯汤”,每隔半小时捞出尝一次,记录下成熟度、香度、盐度并加以对比、总结、分析,这样才能找出最准确的数据。

    猪蹄腌一晚 口感更紧实

    我家从爷爷辈儿起就经营烧肉店,既卖猪头、猪蹄、猪尾、猪下货,又有烧鸡、香肠、苦肠、小肚……品种很齐全,从有记忆起我就在店里帮忙,七岁开始自己杀鸡,短短几个月就成功做到了“四把鸭子三把鸡”,仅需三下就能把开水烫过的鸡毛撸干净,还能保持鸡身完整不破皮。我认为烧肉、烧鸡之所以好吃,其秘密武器其实不在于料包里增删哪几味香料,而在于这桶老汤,出品的馥郁香气、悠长回味,皆源于此。从小耳濡目染,又有后期从厨经验“加持”,我总结了几个做卤味的心得。

    第一,传统卤肉店很少提前吊高汤,一般都是直接添清水,兑入香料、盐、味精、酱油、糖色、白酒等即可。第一锅卤出来的肉滋味寡淡且药料味比较冲,但从第二锅开始,就已带有“老汤”的回味,往后则越卤越香,滋味越来越醇厚。

    第二,卤制前装锅时,应以猪骨垫底,而猪蹄、猪尾、猪头等胶质丰富的食材摆在上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煳锅。

    第三,制作猪蹄时,在卤制之前、飞水之后,可先纳入盆内,放二锅头白酒、葱姜、花椒、香叶、盐各适量抹匀后腌制一晚,第二天再入汤煮制,这样卤熟的猪蹄,腥味去尽,且带有葱姜、花椒的淡淡清香。

    第四,卤汤每天应烧沸一至两遍,开锅之后,不要搅动、无须扣盖,自然冷却。

    第五,如果加工的多为猪头、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材,那么每卤制三到四锅,即应撇出表层多余的猪油,仅留下厚约0.5厘米的一层,以免厚厚的油脂阻碍汤中热量散发。